留學期間讓東亞小孩收到衝擊的5個瞬間,看完我直接PTSD了……
留學期間讓東亞小孩收到衝擊的5個瞬間,看完我直接PTSD了……
也許是典型的“打壓教育”給東亞小孩小A留下的trauma太深了,在美國第一週被教授、同學、以及路過的隨機路人爆誇的時候,小A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反應!
比如,小A稍稍打扮了一下,就會被街頭根本不認識的黑人大媽用超高分貝的音量大聲讚揚,“Oh Honey, I absolutely love your dress!”
上課時,小A明明感覺自己說了很蠢的觀點,卻被教授微笑着點頭肯定,說“That is a VERY great question”並且把自己磕磕巴巴說的話,用聽上去高大上的語言重新包裝了一遍;
炎亚纶消失3个月行踪曝光! 出席友人生日趴high唱《追追追》
尤其碰上期中期末周,學校連食堂打飯的大媽、萍水相逢的同學,都知道大家爲了GPA在瘋狂連軸轉。因此,基本見面寒暄三句話都離不開復習得咋樣了;
然而不管小A說看了幾頁書、練了幾冊practice exam,大家都是瘋狂鼓勵:OMG太棒了!Nice! 注意休息/Get some sleep……
東亞小孩特有的敏感神經,讓小A察覺到大部分的捧場都是美國人在熱情地敷衍,但是即使如此,這種彩虹皮連珠炮也是小A不適應了。
要是在家裡,穿好看衣服得到的點評都是“你要瘦一點穿着更好看”;說了很蠢的觀點會被老師當衆說“怎麼這麼不開竅”,哪怕是爲了複習熬了個通宵,得到的也是“加油,再接再厲……”
所以,比起像其他美國人一樣落落大方地說謝謝,或者索性厚臉皮的”I know”,小A總是試圖連連否認這些誇讚。
亿都(国际控股)(00259)10月3日斥资65.96万港元回购23万股
然而“一般一般啦”這種中文裡自謙的表達,似乎在充滿自信的英語裡沒有任何可以平替的詞彙,出現的結果一般是對方在瘋狂誇小A的同時,小A不斷地說,“我沒有我不是我其實很爛……”
害,什麼時候能和那些自信白男白女一樣自然流露出“我知道我就是那麼棒還用你說”的態度呢?
如果小B和教授解釋說自己一直不能及時趕上ddl交作業的原因是因爲完美主義,大部分教授肯定會覺得十分困惑:既然追求完美,那爲什麼不能及時交?
但是,正因爲從小到大刻在骨子裡的“想好再說/做到最好再交/三思而後行”的思維,讓小B在多個DDL面前不知所措到崩潰。
范少勋穿桌巾挺台北时装周直呼「有家的味道」 林予晞将献伸展台首秀
掐着時間點寫完了essay,總感覺差了點兒內味兒,但如果調整方向的話得全部推倒重來;
雖然提早一天就把統計的練習題做完了,但反覆和同學對答案之後就是還有一道題不一樣,到底是自己對題乾的理解有問題,還是上課漏聽了什麼?問TA,也不清楚,交上去肯定拿不了高分了……
就這樣,一邊焦慮着不交,就趕不上ddl,一邊發現錯過ddl索性沒有分,有時候拖延症發作更是雪上加霜。小B有好幾門課已經卡在fail的邊緣,教授也發現了不對勁,主動給小B發了郵件,查看情況。
當小B猶豫着把自己早已寫好的幾稿作業給教授看,並且磕磕巴巴把自己看到的問題都列了一遍後,教授聳了聳肩,“Come on! You will still get above 90% with that, DON’T WORRY!”
教授怎麼會知道,此時在小B腦中咆哮着的,還是”90%怎麼夠呢,我之前明明都一直拿的是A+,不能差這一點啊…..”
但看看此刻因爲多次不交作業快要fail了的成績,小B覺得自己根本沒立場說這個。已經墮落成“壞學生”了,不是嗎?小B充滿愧疚,不敢着教授。
教授對此一無所知——畢竟,單純因爲去了太多party/飛了太多葉子就fail掉課的美國人太多了,教授根本沒想過小B內心居然這麼掙扎焦慮。
當小C第一次聽到美國室友給ta媽媽打電話,從“今天有個男孩好mean不理我“討論到“晚上做噩夢嚇到,要媽媽週末來看ta”時,小C的世界觀都炸了。
不是,這,這真的是可以和家長說的東西嗎?
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但凡小C和爸媽說了,事態嚴重程度只會翻倍。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煩惱——考試犯了個小錯誤,點菜的時候說不清單詞——到了典型的“東亞父母”小C爸媽這裡,都會成爲小C從小到大馬虎不仔細,或者索性幹事兒不往心裡去的證據。
而即使是小小的喜悅,比如喝到了很好喝的奶茶,或者和朋友出去暢玩,和父母一說只會被潑冷水:怎麼老是吃這些不健康的;晚上出去注意安全,你這粗枝大條的,別到時候走到哪兒都不知道了……
小事尚且如此,大事的話,小C是更不敢和家長說了。畢竟父母的精神狀態比小C本人還不穩定,萬一出了什麼大事兒,小C爸媽除了共享並且把小C的崩潰放大十倍之外,別的啥也幹不了。
雖然小C知道爸媽這樣“掃興”,很大程度是因爲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被打壓到大的,已經不會好好夸人了,但內心總有那麼一個坎兒過不去。
當小C默默忍受着因爲趕due飲食不規律造成的一陣陣胃痛,看着美國媽媽溫柔地安慰着因爲最喜歡的衣服沾了油漬而滿臉受傷的室友,只能在心裡默默腹誹一句,要是把我領養了就好了。
不懂就問,在美國沒有寵物/不看球賽/不hiking是會被判刑嗎?
不會,但會被判終身孤寂。
在和身邊同學在orientation+small talk+各種小組活動social了一輪後,小D發現自己不但學不過人家,玩兒也玩兒不過人家。每每被問到,“What do you do for fun?/What hobbies do you have?”的時候,小D總是語塞。
興趣愛好?似乎在國內那麼長時間,小D所謂的”興趣愛好“都是有有目的的:練鋼琴和古箏等樂器都是爲了在才藝方面卷贏同齡人;也運動也打球也跑步游泳,但只要比賽裡拿不了名次,都是上不了檯面的東西。
更糟糕的是,即使平時忙得要命,小D依然沒法在美國同學這種動輒消耗幾個小時無意義時間的“Hobby”裡安分下來,彷彿一休息就有負罪感。
小D真羨慕那些可以肆無忌憚抱着電腦看一晚上Netflix的美國同學們,畢竟自己根本沒法專心爲了看劇而看劇,彷彿手頭不幹點活兒、寫點兒作業,三心二意地把工作就着劇看,就渾身難受。
要說東亞卷王小E在美國大學最不適應的,應該就是group study了。
在自己那個卷生卷死的國際學校,下至學習筆記,上至夢校,保密程度堪比軍事機密。
要和同學不小心在同一個託福補習班碰到,雙方都會露出間諜暴露的表情;
到了申請季,大家更是表面談笑風生,背地勾心鬥角地打聽其他同學BG和選校名單,並且牢牢守住自己的,生怕走漏什麼風聲。
然而,當小E終於在這種彷彿甄嬛傳劇本一樣的高中生活裡生存下來,抱着同樣的幹勁來到大學時,卻發現班裡同學絲毫不介意“分享”會讓別人超過自己。
比如,那個總是拿全A的同學毫不吝嗇地group session把筆記給大家看,給個別不懂的同學講題;
而小E以往經常戴着“有色眼鏡”看的一位班裡吊車尾體育生,也絲毫不介意暴露自己的“無知”,再簡單的概念,ta也會在group session刨根問底,儘管小E覺得以吊車尾這個水平純純是浪費時間。
而小E本人,選這節充滿挑戰性的課的時候可是充滿了鬥志:一定要最終成績高過那個每次都全A的美國同學!
因此,每次考試結束,小E就用以前那一套虛與委蛇的方法,去套對方的成績和錯了哪幾道題,結果那個美國同學卻根本不需要小E多費勁,直接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小E。而當美國同學來問小E時,小E就儘量直接告訴ta答案,絕不多透露自己的思路!嘿,這才叫戰術嘛!
在充分研究了對方的思路和補充了自己的不足後,小E終於在期中拿了幾乎滿分的成績,超過了那個美國同學!
這不,剛好,小E去office hour拿卷子時,和前來問問題的美國同學碰到了。小E心裡暗爽,以爲會看到那個總是開朗陽光的美國同學發現自己不是第一,默默陰暗失落的樣子,沒想到美國同學看完自己的錯題後反而“更興奮了”:原來我這個還沒有完全掌握啊,這個概念在學術圈裡也研究得特別多,果不其然,很有挑戰性!
看到小E把自己錯的題答對之後,美國同學更是真誠地請教技巧,一連串的概念性的問題,讓只是大量刷題總結出規律的小E手忙腳亂。
也正是在此刻,小E知道,自己這個心態是贏不了對方了。和美國同學真心的熱愛比起來,自己對於分數的計較真是太小家子氣了!
說到“東亞小孩,大家彷彿聯想到的形容詞都是“焦慮”、“內耗/內卷”、“順從”甚至孤僻和不合羣……
佳能7D Mark III曝光 首款支持4K的APS-C相机
誠然,教育資源的不平均,一些與西方不同的思想觀念,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我們在走出國門之後,才發現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精彩多樣的活法,有很多不必要吃的苦。
然而,正因爲這樣的“磨礪”,也讓我們有了許多美國學生中非常罕見的寶貴品質:默默苦幹的毅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超強的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
雖然我們並不應該讚美這些磨練了我們的苦難(畢竟,誰沒事想去吃苦啊!)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西方社會,東亞文化特有的一些優點,比如謙遜、內斂、忍耐力、相比西方人fake nice實打實的真誠,在學習求職等方面依然非常具有競爭性。
那麼,看過了留學不一樣的世界後,請試試,和自己心裡那個受過傷的東亞小孩和解吧。
走到這裡的你,已經很棒啦。
本文系授權發佈,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信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